柑橘转型遭遇土地流转难:走橘园看转型系列报道之一
衢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衢州新闻网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者按:为加快推进柑橘产业转型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百日”攻坚行动。3月15日至6月30日为第一个“百日”,围绕“五五·三提升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如何?还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近日,记者深入橘园和各柑橘主产区,察看实情,倾听民意,同时收集解决问题的各方意见和建议。从今天起推出“走橘园看转型”系列报道,为决战衢州柑橘转型提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记者 胡宗仁 报道组 姚宏东 通讯员 毛云龙
“我们在石华线的一带砍了大约300亩的冻死橘树,除草后,已经在6月25日开始种高粱。”6月28日,柯城区石梁镇黄茶村村支书华志慧告诉记者,为了推进柑橘转型发展,砍橘树和除草等都是村里组织人员实施的,近些天又花费1.5万元采购了高粱种子,每天雇村民种下,估计到7月中旬能种好。
沿着石华线,记者看到不少的冻死橘树已经不见,几块新翻的橘园里,播种了高粱种子。华志慧介绍,为了鼓励村民参与到柑橘转型中来,这片地里的高粱,收获的时候归橘园农户所有。
这些天,村民华志南忙着替村里种高粱。“砍掉死橘树我们肯定是支持的,我现在种高粱既能拿工钱,等种好、管理好,还有收成,这确实是个好事情。”华志南家里有10多亩橘园,其中山地上的橘园有七八亩,因为冻害严重全冻死了。他说,平地上的橘树已经砍了,正播种高粱,但山上的冻死橘树不晓得应该怎么办?
华志慧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柑橘转型的现状是:为了推动转型,部分村民已经动起来,除了改种旱粮,还将一片村集体的200亩橘园进行了土地流转,“接下来,村里还有5块地约200亩左右,计划进行公开招投标。”华志慧坦言,村集体的地拿出来招标,相对而言容易流转,为的是在柑橘转型中开个好头,但是,目前山上的村民大部分冻死的橘树还没砍了,不少的橘园还是荒芜在那儿。这又是个头痛的难点问题。
为什么山上动不起来?华志慧分析说,一来是村民观念难改变,等、靠、看的思想较重;二来是山上的面积大,路差,倘若要流转也确实存在困难,并且缺少主体来投资。
这些天,在航埠镇莫家村,柑橘贩销大户叶华昌忙着流转土地。
“我计划流转110亩橘园,现在已经签订了90多亩地的合同。”做了22年的柑橘加工与销售生意,叶华昌响应政府号召,要当个柑橘转型带头者。7月5日,谈到流转土地,叶华昌连说不容易,“这90多亩地,花费了2个多月,我是早上5点就到农户家一户户做工作的。”他说,土地流转的难处挺多:一是找人难,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了,只有一早、一晚去做工作;二是一些没有冻死的橘树,有的农户是舍不得流转的;三是有的人担心“界限”问题,怕田埂破坏了,时间一长连自己的土地也找不到了,也不同意;而有的不差钱,干脆不同意流转。有一户,叶华昌找他6次,动用他的社会关系,靠亲情、友情还没签下合同。
“目前,全区的柑橘转型情况已经上、下动起来,但土地流转遇到了阻力,有困难。”柯城区农业局方培林副局长分析现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柑橘转型的主体不足,这些年,衢州靠种柑橘发财的榜样少,正因缺少有实力的主体来带动,造成了转型的动力不足。其二,农户的思想复杂,不少人宁可抛荒了也不同意流转。还有,找不到人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度。因此,需要发挥主体,培育懂经营、有实力的职业农民,像叶华昌一样一心一意去做农户工作,才能破解制约土地流转的瓶颈因素,再靠规模经营种出高品质的柑橘,并打响品牌,形成柑橘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