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热血志士,重走光辉历程
衢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包括三衢大地上的一批热血志士,就投身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中,风起云涌的几十年征程,他们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但衢州的这批人物,有的缺失,有的只散见于其他史料,目前还未有一部系统、全面记载他们事迹的专门史料出版物。
今年初以来,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了《衢州中共党史人物》的资料编纂工作,时间段为:1919年5月五四运动起,至1949年5月衢州解放止。涉及人物含衢籍在外的、外籍在衢的中共党员、红军战士、游击队员等千余人。主要编纂者戴志敏介绍:“该书拟今年底完成初稿,明年初出版。系统编写衢州的中共党史人物,在我市还是首次。”
今天,我们循着华岗、江文焕、徐以新等已故共产党员的热血足迹,承继历史使命,再次感受责任和担当!
记者 巫少飞 徐丽 徐聪琳 实习生 程文青 通讯员 戴志敏 余静轲 欧阳锡龙 程磊
后人凭借印象制作的邱老金像。
邱老金:枪在手,跟党走
在开化县霞川村红军烈士纪念馆门前,郁郁葱葱的古樟树被村民尊敬地称为“红军樟”。“红军樟见证了开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前赴后继,英勇战斗。”长虹乡文化站站长邱加卫说,不知何时起,一棵红豆杉悄然在“红军樟”粗壮的枝干上发芽扎根,成了新的风景。
红军烈士纪念馆内左室第一块介绍板上的人物是邱老金,寥寥几笔书平生:生于1894年,开化人。10余岁为地主帮佣。1934年3月,邱老金率队加入游击队,冬,邱老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与游击大队先后成立,任常委兼游击大队长,率队转战十里坑口、辛田村等地。曾参加过攻克开化县城、攻占衢县上方镇等战役。1937年9月,邱老金被捕,同年12月7日,被杀于开化城东郊河滩上。
“邱老金原名邱金炳,曾当过纵横山野的绿林悍匪,渐渐地,就被叫成邱老金了。”55岁的陈炳成与邱老金同乡同源,是后山村人。他从小就听着村里老人讲述邱老金如何惩恶扬善、劫富济贫。在那些充满侠义情节的故事中,陈炳成脑海里也逐渐产生了邱老金的形象:身材健壮、作风彪悍、头脑冷静、做事果断,还有一手无人能及的好枪法。“接触过的老人们都说,那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1934年初,这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在遇到红军(开)化婺(源)德(兴)中心县独立营的一支游击队后,结束了自己的绿林生活。“红军救济贫困老百姓,邱老金看在眼里,心想自己也帮助穷人,自然而然就走到一起了。”邱加卫自豪地说:“邱老金是客家人出身,和所有的客家人一样,热情、豪爽、正义,有一身好武功,还很会喝酒。”
1934年秋,党组织指派共产党员赵礼生到邱老金游击队工作。两人相处融洽,配合默契,在赵礼生的启发教育下,同年冬天,邱老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5月,根据中共闽浙赣省委的指示,开婺休中心县委在开化库坑成立,赵礼生任县委书记,邱老金任县委常委兼游击大队长。
途经蜿蜒迂回的盘山公路,数不清绕过了多少个弯,才能走进库坑村。进入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红军帽、红军袋、红军鞋等生活用品,还有刺刀、水壶等遗物。
登上闽浙赣省委旧址纪念馆瞭望哨,正对的绵延青山和蜿蜒路线一览无余。“选择这里作为中心县委是有考虑的,邱老金对这一带很熟悉。”邱加卫解释道:“面朝旧址,翻过左边的山就是江西婺源,而右边则前往安徽休宁。”靠着自己对库坑山林地形的熟悉,邱老金带领游击队伍穿行在浙赣交界,屡立奇功。
“红军队伍刚翻山过来时,村里人以为是土匪强盗。后来一听说是邱老金带来的,大家都放着鞭炮迎接。”提起爷爷当年带头迎接红军进村时的场景,82岁的方顺生依然神采飞扬。邱老金的“草根性”,让他深受穷苦老百姓的信赖。“那时候大家生活都苦,但红军告诉村里人,共产党就是要为老百姓造福,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众人拾材火焰高,村民们也一直在暗中帮助邱老金。“当时国民党控制线路,想通过断粮将红军困死在库坑。可老百姓呢?想方设法给红军送粮食。”邱加卫说,当浙西山林间的老百姓被凝聚起来后,自然汇成一股力量,并在闽浙皖赣革命斗争史上落下浓重的一笔。
1947年夏,江文焕(右一)回家乡任教。图为这年10月,林维雁在江山公园为他一家三口留影。
江文焕:壮志未酬,血洒黎明
江文焕,又名江涵,1919年12月出生于原衢县双桥乡黄蒙村的一户贫苦家庭,曾就读于衢县鹿鸣小学、省立衢州中学。1943年夏,江文焕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南联大,后随校迁到北京大学读书。
江文焕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深受学校良好学术氛围和民主精神的熏陶,思想逐渐倾向革命,特别是亲历了昆明“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和李公朴的被害等事件,血腥的事实激起了他更坚定地走革命道路的决心。在北京大学,江文焕担任了北大《罢课委员会通讯》编辑,他不畏强暴,以犀利的文笔,揭露国民党倒行逆施的行径。全校师生举行反对美军暴行游行时,江文焕站在队伍的最前列,高呼着革命口号。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爱国运动的高涨,江文焕的思想更加成熟,他非常向往解放区,曾说:“我除了思想上改变外,如有机会,在行动上也来一个革命,就是到解放区去。”后因患肺病,未能成行。
1947年夏,江文焕和妻子程正迦一起回到衢州。后经江山县中学教员林维雁的介绍,江文焕结识了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党员骨干高展。同年11月,经高展介绍,江文焕、林维雁、程正迦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成立了中共江山县中学支部,江文焕任支部书记,林维雁任支部副书记。
江文焕不顾重病缠身,以旺盛的斗志投入党的地下工作。在江山任英文教员期间,江文焕向学生及社会人士传播革命思想,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心。发现有进步要求的教员、学生,就介绍他们阅读《展望》《观察》等进步刊物,进而指导他们阅读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逐步将他们引上革命道路。在江山县,江文焕先后发展了两名教师、四名学生入党,并在学生中成立了共产党小组。通过努力,还争取了国民党江山县参议会副会长何汉章,使何汉章为共产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为开辟衢州地区城市的地下党工作,1948年,江文焕利用家乡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与林维雁等一起,在衢县、龙游等地的同乡、同学、亲友中积极活动,秘密进行党组织的发展工作。不久,即在衢州中学、衢州师范、衢县县中、雨农中学、龙游中学等校发展了多名党员。1948年10月,中共衢州中心支部成立,江文焕任支部书记,林维雁任支部副书记。
中共衢州中心支部的建立,使共产党在浙西重镇,也是国民党衢州绥靖公署的所在地,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中心支部不仅领导衢县地下党的工作,同时也领导江山、龙游、遂昌、开化、常山等地的党的工作。
江文焕以坚定的革命斗志、忘我的斗争精神和善于做政治工作的才能,出色地开展党的各项活动,使衢州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喜人。中心支部设立了两个秘密印刷点,江文焕亲自掌握一个,在印刷点内大量翻印毛泽东著作和中央文件,如《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工商业政策》等。通过秘密渠道,传送到各县的党组织手中,组织党员学习;还印制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告蒋军官兵书》等传单,在社会上及国民党官兵中散发,让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除此之外,江文焕还十分重视武装斗争。
1949年1月23日,江文焕主持召开完中心支部委员会议后,带着党的文件、宣传品等,与林维雁一起准备乘船去樟树潭,转赴九华山组织游击队,不料在西安门码头的航船上,被国民党衢州绥靖公署特务逮捕。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亲自签署了“秘密处决江文焕等地下党员”的命令。1949年4月中旬,就在衢州即将解放的前夕,江文焕与其他几位共产党员惨遭秘密杀害,年仅30岁。
江文焕在最后遗书中写道:“牺牲生命算不了什么,只是一个事业刚刚开始,不能继续干下去,未免遗憾。”烈士的鲜血洒在三衢大地,迎来的是黎明的曙光。
童坤:是传奇,也是父亲
童坤,又名童立仁,1914年出生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山水碓村(现新山水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1931年毕业于省立八中(现衢州一中),后相继就读于湘湖师范和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1937年毕业后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志存高远的童坤被爱国热情驱动,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童坤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安排在金华的国共合作部队———浙江第三支队,在我党高级将领张爱萍领导下工作,并由张爱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父亲刚开始做政治指导员工作时,就跟寻常搞文化工作的人不太一样。”今年85岁的童惜寸口齿清晰,他从与童坤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口中了解到的父亲喜欢拿着烟斗,塞一撮土烟丝,“扑哧扑哧”抽着烟跟官兵聊天。农民出身,体魄壮实,却又能吹拉弹唱,什么都“略懂”一点的童坤是战士们的知心人。
1940年秋,童坤被派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不久就经历了皖南事变。在突围途中,童坤及战友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旌德县党部抓捕,旋即转到上饶集中营。在集中营,童坤谎称自己是“伙夫”,被安排进“伙头军”后,他一面寻找出逃机会,一面通过暗示的方式,频频鼓励战友。1941年夏天,童坤趁放风到河里洗澡之际冒死潜逃,与战友潘中星夜赶路,一昼夜就潜回龙游。
“从那时起,我和父亲的接触变多了。”童惜寸记得自己10岁时,家里堆着医药、细布、棉絮,这些紧缺物资都是父亲变卖家中粮食换来的。归乡后的童坤和当时驻在松阳赤岸的浙江省第二保育院党组织取得联系,借着“做生意”为名,采购物资供给保育院。忙碌奔波之余,童坤也会手把手教儿子写字,“父亲总是笑嘻嘻指点我写字。他写的字很好看,可惜一幅笔墨都没有保留下来。”
童坤牵着儿子的手把他送到保育院生活了一阵子,可等儿子回家时,原来的住宅只剩一片焦土。原来,之前童坤购买大量细布引人侧目,在搜查中,一把火烧光了未来得及转移的物资,也烧尽了家底。“当时,亲戚收到风声逃到山里了,晚上偷偷出来看过,说火染红了半边天。”
1942年秋天,童坤决定再一次离开家乡,带领一些散失的同志前往敌后抗日根据地。前往杭州的路线遭到日寇封锁,童坤自告奋勇偷越封锁线,设法弄到“良民证”,但在归途中遭到敌人岗哨搜身后被捕,他谎称自己是国民党军官,被编入伪军黑泽部队任副官。在伪军部队中,童坤又以“市井之徒”的形象广泛结交士兵,准备进行策反工作。
1943年春,黑泽部队驻扎浦江县城,童坤得知金(华)义(乌)浦(江)一带有一支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新四军金萧支队八大队,并设法取得联系。由于策反事件泄露,童坤只带出伪军中队长和黑泽的勤务兵,通过地下党员的引导,奔赴金萧支队八大队。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后,童坤在1944年升任副大队长兼“八中”中队长。
童坤作战机智、勇敢、胆大又细心,时任三中队指导员,解放后任杭州市西湖区长的吴志刚在《八大队优秀的指挥员———童坤烈士》一文中记述:1943年8月21日凌晨,童坤率部攻打楂林伪军据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他率先冲入敌堡,大吼一声:“我是童坤,缴枪不杀。”伪军遭到突然袭击,不知所措,乖乖地放下武器,举手投降。前后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俘敌分队长以下10余名,缴获机枪1挺、步枪13支、驳壳枪1支及一部分弹药,我军无一伤亡。旗开得胜、首战告捷,为开辟诸义东根据地行了一个奠基礼。由此,童坤赫赫成名,在诸义东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在广大群众中,成了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1944年端午时节,童坤受组织委派回家,拟在衢州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后因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急剧变化,部队停止在衢州组织游击队、发展根据地的计划,童坤10月底被部队召回。12月12日,传来了最痛心的消息,在金华东部的莲塘潘,我军同曹宅据点出来骚扰的日寇发生了遭遇战。童坤率领“八中”担任前卫,不幸在激烈的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0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童坤壮烈牺牲后,尸骨寄厝,直到1954年才在义乌吴店下葬。彼时,已经成年的童惜寸是家里的支柱,他带着弟弟童士仪往返于义乌龙游,给他讲述父亲的经历,为父亲扫墓。“父亲在很多人口中是个传奇人物,而在我眼里,他一直都是很和善。”1963年,童坤的遗骨从义乌吴店村迁葬至龙游县小南海镇新山水村钢叉形山麓,开国上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题写了八个大字———“童坤同志永垂不朽”。
姜天巢:为坚守共产主义信仰而献身
“外公和外婆当年结婚时的家具我们至今还都保留着,他的照片我们也都留着。尽管从没见过他,但我知道,和很多人一样,外公是为这个国家死去的。”一个多月前,革命烈士姜天巢的女儿姜西英去世,几十年来她所精心保管的父亲的遗物,又传给了姜天巢唯一的外孙、如今53岁的江山下市新村村民陆安民。“尽管外公26岁就牺牲了,但他始终是我们后人心中的英雄。”陆安民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悲壮的回忆被重新擦亮了。
姜天巢出生于1901年6月30日,又名东白。他是家中独子,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学业成绩历居全校之冠,因此又号慧根。1915年夏天,姜天巢考入衢州省立八中,1920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民国大学文学院。当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我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正引领着着北京各高等院校的思潮,作为一名进步青年,姜天巢也深受影响。他反对八股文,积极使用白话文写作,尤喜研读俄罗斯文学和《新青年》杂志上李大钊、鲁迅的文章。他联合在京同乡、同学毛常、毛子水、毛咸、朱曜西等人,组织“求是学社”,阅读《向导》《新青年》等传播马列主义的进步刊物,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军阀混战等时弊,他直言不讳,口诛笔伐,受到同学们的爱戴,被推举为学生会干事。在此期间,姜天巢结识了共产党员李大钊,也正是这次相识,令他逐步树立起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1925年,经李大钊介绍,姜天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江山早期的中共党员。
在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姜天巢开始研读《共产主义ABC》等书籍和马列著作,并利用自己在学生会中的身份,在学生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媚外求荣的劣迹和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强盗行径。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英、美、日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向北洋军阀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其中有撤除大沽口国防工事的无理要求,激起了北京社会各界的无比愤怒。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姜天巢率领同学们参加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反对“八国通牒”誓师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当游行队伍至铁狮子胡同国务院东辕门后时,遭北洋军阀政府卫队开枪镇压。天巢头部不幸中了两弹,生命垂危,被同学送往医院抢救,幸好抢救及时,才得以脱险。
1926年秋,姜天巢受党组织派遣,回到阔别多年的江山老家,与国民党(左派)江山县党部执委朱曜西和毛鹏仙等人一起,开展宣传“三大政策”、动员民众支援北伐等活动。同年冬,被委任为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办的《民国日报》主编,兼任省党部农运部秘书。年底,被省党部委任为党务特派员赴江山、开化指导党务工作。他联系共产党人,发展共产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并在江山国民党(左派)中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协助建立中共江山小组。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姜天巢因营救被捕同志,行踪被敌人发觉,于5月上旬在杭州荷花池头住所被捕。为了劝其投降,国民党省党部“清党”委员兼省防军政治部主任姜绍模亲自审讯姜天巢,并以同乡情义进行利诱,姜天巢大义凛然地回绝道:“共产党员头可断,血可流,此志不可丢。”之后,他被押送到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受尽酷刑,却依然毫无惧色,5月底,姜天巢英勇就义。青山处处埋忠骨,留下悲壮回声,为那昏暗飘摇的年代,燃一束坚定的信仰之光。
徐以新:用脚步丈量一段共和国历史
都说山路十八弯,在过去,人们要从岭洋到衢州,要跨越好几个县区——从遂昌到江山,从江山到衢江……而在90年前的冬夜,有这样一名15岁的少年,抱着满腔的革命热诚,光着脚在这条山路上走了整整四天,一路走到了建德参军……这个与中华民国同一年诞生的少年,就是后来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半个”,也是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积极的开拓者与和平使者徐以新。
岭洋乡老一辈革命家徐以新等也长眠于库区的青山翠柏之中,红色记忆、薪火相传。在岭头读完小学后,1924年,徐以新在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校(现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读书时,课余时间,他常帮助老师抄写文稿,贴贴宣传标语,练就了一手写写画画的基本功。1926年12月,北伐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师胜利进驻衢州城,决心参军的徐以新却被以“个子不高,看起来像个小鬼头”为由拒在了参军的大门之外。但他没有气馁,3天后,徐以新便瞒着家人,怀揣一块银元,一路追赶北伐军而去。北伐军的长官看到徐以新参军热情高,人机灵,能吃苦,所以在1927年1月,正式批准他入伍。由于徐以新在学校做过宣传工作,后来便担任了北伐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宣传科见习官。在部队里,徐以新如鱼得水,他每天写稿、写标语、画宣传画,还曾在周恩来、贺龙等同志身边工作过,并参加了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
在不能攀越的群山之间,是河流最先开出道路。正是凭借着这一股流水般的韧劲,徐以新开始了他漫长的革命征程——1930年,徐以新在苏联留学时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春,他学成回国,任共青团沪中区委书记。同年11月,赴鄂豫皖苏区工作,先后担任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军委参谋主任、省委常委、苏区外交委员会主任等职。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撤离苏区,向川陕进军,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主任、军委秘书长、川陕省委委员。后以红四方面军全权代表身份,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全权代表孙蔚如进行谈判,达成了秘密协议,为四面受敌的红四方面军开避了一条红色交通线。这期间,他曾两过雪山、三过草地,参加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参加延安整风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徐以新调入外交部工作,任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司长等职。1952年,徐以新作为顾问随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参加了周总理同斯大林的多次会谈。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派他担任驻阿尔巴尼亚首任大使。此后,徐以新先后出任过驻挪威、叙利亚和巴基斯坦大使。1966年1月,他出任外交部副部长……
1993年10月,82岁高龄的徐以新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故乡,并重返自己的母校衢州一中参观。1994年12月30日,徐以新在北京溘然长逝,他的部分骨灰撒在家乡抱珠垄村的土地上。次年3月,中共衢县县委、县政府在抱珠垄村建立了“徐以新纪念碑”。如今,从岭洋乡政府出发,沿着光滑发亮的鹅卵石路走上几百米,翻过一段小山坡,便能遥遥望见那座隐于群山之间的纪念碑。青山不语,当跫音叩响古老的石径,便仿佛能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随徐以新一同用脚步丈量出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1952年的华岗。
华岗:革命战士,学界楷模
众所周知,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是浙江义乌人陈望道在1920年8月翻译出版的,但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正式建立。1921年建党后第一个真正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中国共产党员,则是被费孝通先生誉为“革命战士、学界楷模”的衢州龙游人华岗。
华岗又名华延年,1903年6月9日出生在龙游县庙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又在1924年2月转入宁波浙江第四中学。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新文化、新思想,积极投身学生爱国运动,毅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1924年7月至1925年8月,华岗担任了青年团宁波地委宣传部负责人一职,并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建立宁波社会科学研究会,还主编了进步周刊《火曜》,大力宣传爱国民主思想。
1925年,共青团中央委派华岗担任团南京地委书记。9月,华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职业革命家生涯。此后,华岗历任青年团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和顺直(河北)省委书记。1928年5月,华岗去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同时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华岗任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主编、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党中央华北巡视员。1932年9月,华岗任中共满洲特委书记,化名刘少陵,于赴任途中被捕,判刑5年,关押山东第一监狱。1937年10月,华岗经组织营救出狱,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筹办武汉《新华日报》,任总编辑,兼《群众》周刊主编。1943年初,华岗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长,派赴云南做统战工作,化名林少侯,应聘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参加组织西南文化研究会,团结李公朴、闻一多、费孝通、吴晗等著名人士开展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8月,华岗任国共谈判中央代表团顾问。1946年5月,华岗任中共上海工作委员会书记。1950年4月,华岗任山东大学教授、校长、党委书记,《哲学研究》编委,创办《文史哲》杂志并任社长。1954年,华岗当选全国人大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华岗受诬陷被捕入狱,1972年5月含冤去世。1980年3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华岗呕心沥血写的30万字的《中国大革命史》于1931年7月初版。再版时,廖盖隆曾评价:“半个世纪过去了,华岗同志的这本书到现在仍然是详细论述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历史的唯一著作……这部文笔流畅锋利的历史著作,为在第一次大革命中流血牺牲的几十万革命烈士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撰写《中国大革命史》期间,华岗还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按照恩格斯亲自校阅的1888年英译本重新翻译《共产党宣言》。作为大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华岗深知研究并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于是抓紧进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当时华岗领导团中央的宣传、组织工作,并主持《列宁青年》的出版,工作十分忙碌;再加上环境险恶、居无定所,所以翻译工作其实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华岗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他一面努力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一面对照原文,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反复斟酌比较,努力做到准确诠释,终于在1930年顺利完成了翻译工作,并由上海华兴书局秘密出版(署名“华岗译”)。这是我党建党后由共产党人翻译的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因为形势需要,该书在初版时采用伪装,删去书名中的“共产党”三字而仅保留了“宣言”二字。书中首次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三个德文版的序言,从而对《宣言》原文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并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在译文后附上了恩格斯亲自校阅的《宣言》英译文,使读者能够更加系统、完整地了解原文内容,更准确地传播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陈望道版的“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改译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华岗的主要著作还有《太平天国战争史》《五四运动史》《自然科学发展史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社会发展史纲》《中国历史翻案》《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辩证唯物论大纲》等。
( 责任编辑:毛利霞)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