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摊贩频整治频反弹原因何在?
衢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热点追踪
“马上就走了,马上就走了。”6月21日上午9点半,市区银桂菜场外的流动摊贩见到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一边继续称菜、收钱,一边在口头上应付着执法人员。
一辆满载西瓜的三轮车停在路中间,一辆小车被堵在后面,小车车主只能耐心等着三轮车在执法队员的指挥下靠边,然后才能缓慢通行。在三轮车主停靠的路边,三三两两地摆着蔬果摊和杂货摊,摊主们不时向路人吆喝:“买点吧,便宜的!”
这是银桂菜场附近的常态,却也是引发居民不满的一个焦点所在。“从5月份以来,我们接到银桂菜场附近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扰民的投诉已经有8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绿色产业集聚区分局新新大队大队长周宏庆说。
十年整治十年乱象
现任绿色产业集聚区分局党委委员的郑贤忠是周宏庆的前任。他组织、参与了多次银桂菜场周边的整治,却又一次次看着这些流动摊贩死灰复燃。
银桂菜场周边道路并不属于城市道路,而是归属于开放式的银桂小区,管理权限归属当地政府。每次整治过后,这些道路总能清净上几天,随后便慢慢恢复原貌。
“我们也曾想过在整治之外进行引导,让流动摊贩进入菜场。”郑贤忠说。
“他们每年都来谈,我们也都配合,腾出地方免费让他们摆摊的。”银桂菜场管理员郑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街道、执法局找过菜场不下10次,菜场每次都会整理出一片地方作为农民自产自销区,免费提供给自产自销的农户摆摊,但效果甚微。
“我们把农户‘请’进去,我们刚转身,他们也跟着出来了,继续在路上摆。”郑贤忠说起这些经历,很是无奈。
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在同个辖区的丹桂小区内存在。此前,丹桂小区内流动摊贩多,形成了一个露天菜场。街道、执法部门合力进行整治,并将原来的露天菜场恢复为小区绿化带。但很快,菜摊又“开辟”了新场所,占用了小区内道路两侧,形成了一个新的道路菜场。
在整治之外,新新街道也组织了工作人员进行蹲守。“作为街道、社区,我们能做的就是规劝,蹲守的时候的确有点效果,但一旦人走开了,马上就反弹。”新新街道主任郑剑亮坦言,街道每天都有八九个人负责对银桂菜场周边、丹桂小区道路菜场进行巡查,但同时,这些人也担负着其他工作职能,不可能24小时只看着两个菜场,人一撤,摊子就出来了。
新城迅速发展配套未能跟上
“我们平时到这里来买菜,走走就几步路,很方便的。”6月21日上午10点,家住金都花园的一位阿姨刚在丹桂小区内的道路菜场买完菜,拎着大袋小袋往回走。
这位阿姨的说法代表了一部分居民的看法。绿色产业集聚区作为一个新城区,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数据显示,新新街道内目前拥有常住人2万,流动人口至少3万。
而在这样高密集的人口集聚地,真正称得上是规划之内的菜市场却只有三个,银桂菜场、十五田铺菜场和香榭丽舍菜场。其中,香榭丽舍菜场是去年新建的,位于地下,人气惨淡。
一方面是居民的正常需求催生小区道路菜场滋生,另一方面菜场却面临着经营越来越惨淡的现状。
“以前我们菜场很兴旺的,从去年10月份开始,人气一下子就不行了。”郑先生告诉记者,银桂菜场归属于个人,但老板平时并不出现,菜场内设施等的确已经渐渐跟不上,“我们里面有200多个摊位,现在有100多个空着。”郑先生坦言。
“外面又不用交摊位费,菜也便宜,我们这里没生意。”银桂菜场内,一位摊主告诉记者,位于菜场边缘摊位的他仅一年的摊位费就要交两万多元,从成本上就难以和流动摊贩相抗衡,“明年我都不想做了。”
记者也在菜场内外询问了几家摊贩,发现菜场外的蔬菜普遍要比菜场内每斤便宜5毛到1元。作为正规菜场,银桂菜场的市场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
“要解决菜场周边流动摊贩的问题,仅仅依靠我们的规劝是不够的。”郑剑亮坦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要给自产自销的农户一个合理的去处,仅仅依靠街道和执法部门的末端管理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记者 胡晨敏
( 责任编辑:毛利霞)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