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来读书
衢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衢州新闻网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这些日子一则图文消息在微信里转发得有点火:日本的一群小学生在泰国清迈机场候机时,没有玩手机平板,没有上蹿下跳,50多人排列整齐地席地而坐,人手一本书,安静地读着,似乎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这样的场景也让泰国人震惊了,他们在脸书里号召自己的学生向他们学习,并点赞:这些孩子是那个国家的希望。
关于那个岛国的种种我至今还没有当面验证,当然没有发言权,不过我可以借用别人的眼睛和感受,比如某先生就这样告诉我,这是有原因的。他说:如果你打算出书,一定要装订成小分量,不要求大求精,日本人的大部分书籍版本,都是小开本,纸张则也是重量最轻的。在他看来,除了国民的阅读习惯,便于携带的小开本书籍,更让人愿意装进包里,抽空就拿出来读一点。
这些话我觉得是讲得十分中肯的,我书柜里有三本日本人写的书,译成中文后,依然保持了原版本的大小,它们在一整排身材高大的书籍里,显得特别轻巧,如果只看身材,肯定是带出门的首选。
我还真试过带本书上飞机的,尤其是远程航线,即便是被割成碎片的时间,也相当宽裕。完全可以在旅程里读完一本,但把读不读纸质书跟国家跟希望什么的扯在一起,对我来说题目太大,事实是我身边的好多朋友都在手机平板上建了书库,库里下载了各种类型的电子书,存得多的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这样的朋友,你看到他的时候也许就是捧着手机或者平板的样子,但你不能说他不读书,事实是他读的还真不少,说他博览群书都不为过。
如果要我吐槽的话,我只能说阅读电子书籍对孩子的眼睛不好,而且信息量太大,对孩子养成专注的阅读习惯不利,从这一点看,日本的孩子读纸质书,起点是对的。
其实,电子书普及之后的很久一段时间,我都不习惯甚至是不喜欢这种阅读的方式。关于这个网上有很多分析和评论,说是没有了一页一页翻书的仪式感我信,说没了传统意义上的书卷气,这真是蛮扯的。你把鲁智深埋进书堆里,估计也捂不出书卷气,杀气倒是有可能的。
就我自己而言,不喜欢电子书有以下几个细节方面的原因:一是眼睛长时间对着显示屏不舒服,手机平板笔记本台式机通通一样;二是阅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点小共鸣小火花,这时候找支笔做个标记很有必要,搞不定哪一天就能引经据典,但电子版做不到;第三点是读到一半会遇到诱导性收费,按照版权的套路付费阅读没话可说,费用也不高,但游动广告满屏飞,关闭标示都特别小,一点连一串,几篇点下来,基本就断了读下去的念头。
尽管如此,我渐渐发现,与现实脱节,是件很尴尬的事。尤其是各种等待的间隙,时间不长不短,做点什么好呢?带本书吗?场景肯定不对,你大声跟朋友说话都比这个来的自在。若是拿出手机来,就不一样了。抬头四顾,大家都在刷屏幕,区别只在点开处。
最近一个月,好友文君用这种方式,在工作与家务的两重压力下,零零碎碎读完了四“本”书,基本达到了网传一周一本的标准。我因为抵触,只完成了一部小说和一部回忆录,虽然只有一半,对视力的损伤也显而易见。所以,即便电子化阅读是一扇通往无限世界的大门,我还是决定放弃,在时间的碎片里,除了刷手机,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发发呆,看看风景。至于阅读,就让它更有仪式感一些也无妨。
关于仪式感,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里写过一个片断:当年有个药学大师被批斗,家里咖啡壶早就被视作“资产阶级生活用品”抄走了,但每天挨批斗回家,第一件事情还是要拿炒菜的锅煮咖啡: “无论生活境遇如何,你都可以坚持个人趣味,不必为外界条件的贫乏而屈服。”
这应该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了。放眼去看,现实还真是蛮有趣的,有些人背着LV家里却乱成一锅粥,有些人穿得很普通却住得舒适有爱,你是什么人,都在你的房子里。你也可以打理出一个靠窗的角落,放一把喜欢的摇椅,想读书的时候,就拉上纱帘,让阳光和风隐隐约约地洒在身上,就是满满的仪式感。至于是纸质书还是刷手机,来杯茶还是咖啡,各人各爱。炎炎夏日,不如躲起来读几本书,这个建议不错吧?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