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沉没的父亲
衢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衢州新闻网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记者 李啸 实习生 祝镜涵
79年前的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投身抗战。光阴消逝,烽火散去,但那一串串名字,一段段岁月,却仍烙印在生者心间。
“父亲”这个词在姜树发心中,一直是个苍白陌生的概念。姜树发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姜翔翱,家里仅剩的照片在文革时被烧毁。他只是隐约地听说,父亲是国民党海军的鱼雷艇艇长,牺牲在抗战初期,连船带人沉没于长江中,至今尸骨无存。
此后几十年里,迫于政治风云的波谲云诡和艰难的生计羁绊,姜树发只得将对父亲的思念,深深地埋藏于心底。偶尔,母亲还会在夜深人静时呢喃念叨,“你爸爸肯定还活着,他就在台湾,我们要等他回来……”
直到2011年12月14日,姜树发从《衢州晚报》上看到一份“衢州籍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名单”,父亲姜翔翱赫然在列,他激动得彻夜未眠。那一瞬间,心底的遥远记忆好像又被彻底激活。
这以后,这位年迈的老人便立下誓言,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父亲。他到过江阴,去过台湾,一遍又一遍地穿梭于官方和民间的档案馆,为的是一点点拼凑还原出父亲短暂的人生和为国捐躯的壮举。
“没有什么可以阻断血脉”,寻找的过程中,姜树发越来越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虽是寻根的亲情所起,但又超越了家族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让那些沉没的烈士回家。”

姜树发苦苦寻找的这张照片是姜翔翱参军前,作为浙江省立体育场职员的留影。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2011年夏,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收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赠阅的一套《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多年从事细菌战调查的王选深知,很多国民党士兵的家属,至今都不知道亲人在家国飘摇之际,战斗何方,牺牲何处。
王选对这份档案如获至宝,她和助理骆洲利用业余时间,仔细在浙江籍殉难将士的名下小心地注上记号,并整理出电子版通过浙江各地媒体发布,期待为那些迷茫而绝望的家属们带来光亮。
“队号:电雷学校快艇大队;姓名:姜翔翱;籍贯:浙江江山;死亡地点:江阴……”2011年12月14日,退休老人姜树发颤抖着手捧当天的《衢州晚报》,一遍遍地读着“衢州籍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名单”中关于父亲的信息,百感交集,一夜无眠。

姜树发说,如果不是衢州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国庆(右)等热心人的出现,或许他再也见不到父亲。
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得知父亲姜翔翱的下落。曾经多少个夜晚,姜树发目睹泪眼婆娑的母亲轻轻喃语,呼唤着父亲。
“母亲一直在等父亲,直到去世前,她都固执地认为,父亲还在台湾生活。她甚至说,父亲再婚生子也没关系,只要他能回来看看。”姜树发回忆,由于父亲的特殊身份,家人对此噤若寒蝉,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得将思念深埋于心底。
姜树发从未亲眼见过自己的父亲,家里原本留有几张父亲的照片,大的做成了镜框,照片上的姜翔翱身穿海军制服,面容英俊,身姿笔挺,两手紧握一柄军刀,威武勃发。
无奈文革中,照片被烧,父亲的音容笑貌,也在姜树发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姜树发出生不久,便传来了父亲阵亡的噩耗。战乱年代的孤儿寡母,度日艰辛,充满着种种酸楚。
姜树发支离破碎的童年记忆中,每年从老家江山新塘边勤俭村去县城领抚恤大米的场景总是充满伤悲:母亲背着100斤大米,踽踽独行,泪洒一路,似乎每一粒米,都沾染着父亲的鲜血。
1949年以后,抚恤中断,靠着几亩薄田,母子俩生计维艰。无奈之下,未读完高小课程的姜树发便外出打工,母亲则在家养猪。
上世纪50年代末,姜树发进入衢州火力发电厂做学徒。1998年,他从衢州电力局基层工会岗位上退休,面对安详的晚年生活,这位老人的内心,始终奔涌着那个埋藏多年的心愿。
“母亲一直苦苦地等待父亲回来,最后也没能等到。眼看着我也老了,要是能找到父亲的下落,再看一眼他的照片,也算是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了。”退休后的姜树发,开始全力寻找着父亲。
起初,他去的是江山市档案局,据说前后去了几十次,在“敌伪档案”中翻了个遍,却一无所获。
听人说台北圆山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可能会有线索,姜树发便报名参加台湾旅行团,途中匆匆脱团,跑到忠烈祠,辗转许久也未有发现。
浩瀚的历史烟云中,寻找如同大海捞针,姜树发心中隐隐觉得,父亲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女儿们找出姜树发年轻时的照片,比照爷爷后连连说像。
“血海深仇,誓当图报”
姜树发没有想到,王选带来的那套《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会成为“奇迹般的转折”。
根据档案提供的名单线索,他向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致信查询,原本担心石沉大海,结果很快便收到了姜翔翱牺牲后的请恤书复印件。
这份请恤书由行政院发出,呈请国民政府为姜翔翱等37名海军故员兵给予抚恤,落款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签署印鉴,时间是民国28年6月12日。
请恤文件还附有一份《死亡官兵调查表》,其中写明姜翔翱的番号是“电雷学校快艇大队”,死亡类别是“抗战阵亡”,地点在“江阴”。
循着这些线索,姜树发又从《图说中国海军史》、《民国海魂》等图书中发现更多资料。历史的模糊底色中,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后,在上海的闽系海军第一舰队消极避战、观望不前,朝野上下对闽系海军一片抨击。
蒋介石认为战事紧急,建立一支嫡系海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跳过海军部,委派海军中将欧阳格在江苏镇江创立以“培养江防人才,以水、鱼雷防御日军进犯长江”的电雷学校,号称“海军的黄埔军校”。
1936年,电雷学校迁往江阴黄山港,正式定名为军政部电雷学校,由蒋介石亲任校长,欧阳格任教育长负责实际事务。
至1937年初,电雷学校俨然发展成为一支鱼雷艇舰队,或许是为了抒发抗敌之志,欧阳格对舰艇的编队都以“文天祥”、“史可法”、“颜杲卿”、“岳飞”等民族英雄命名,学员们天天唱着铁血战歌,士气高涨。
作为电雷学校一期毕业生的姜翔翱,当时就任史可法中队的“史34号”鱼雷艇艇长。“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电雷学校派遣两艘鱼雷艇伪装成民船,秘密前往上海黄浦江,袭击日军“出云号”巡洋舰。
虽然发射的鱼雷仅击伤了“出云舰”的尾车舵,但1983年日本出版的《世界的舰船》杂志在“扬子江上的战斗”一文中称:“这是中国海军唯一的一次积极性的攻击。”
“出云舰”被袭后,日军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和进攻。中国军队自沉军舰和民船,形成江阴长江封锁线,与日寇展开了持续4个月的海空大战。
8月17日后,敌机时常飞临江阴,对中国军舰和炮台狂轰滥炸,战斗异常悲壮。时任“文88艇”艇长的谢宴池在《我所亲历的南京保卫战》中,回忆了姜翔翱牺牲的场景:
9月23日拂晓,我奉命移泊四墩子,正停机隐蔽,后面史34艇从旁驶过,航行至六圩江面,被四架敌机跟踪追击,双方对火。敌机的炸弹机枪犹如冰雹雨点般落在史34艇周围,史34艇的4挺机枪也不示弱,犹如4条火蛇,打的敌人乱了阵脚,一架飞机逃亡,史34艇被敌机射中起火,沉没于夏港江中。艇长姜翔翱及全艇员兵9人无人生还。
眼看姊妹艇遭难,而机枪火力达不到,无法救助,谢宴池形容自己“五内俱焚,血海深仇,誓当图报”。
“让那些沉没的烈士回家”
得知父亲的沉没归宿,姜树发决意去江阴的长江里“搜寻”这艘鱼雷艇。他的想法是:既然是在江阴打的仗,兴许那边会有更多信息。
2013年国庆节,子女们陪着姜树发驾车来到江阴。江阴城北枕长江,制高点黄山山脉如猛虎扑向江心,万里长江奔腾到此骤然束紧,使这座城市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姜树发站在黄山炮台上,放眼望去,江阴大桥飞架南北。笛声阵阵,车轮滚滚,一派繁忙景象。遥想当年,这里却是血染铁甲的战场。
昔日的电雷学校已了无踪迹,当地人也很少听过湍急的水浪之下,竟然埋藏着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空战役。
含泪啜泣的姜树发立于长江边,一遍遍地呼喊着父亲,领着子女儿孙对着江水磕头,随后取了瓶长江水,捡了几块江畔的石头,带回衢州合葬于母亲之墓。
子女们原本以为姜树发心愿已了,没想到他仍有遗憾。姜树发的手头有一张网上下载的电雷学校一期毕业生合影,他特意放大并用塑封装裱,每日端详,却不知模糊的面孔中,哪位才是父亲。
如果不是衢州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国庆的出现,姜树发或许再也见不到父亲。身为衢州知名文化学者的刘国庆,以个人之力创办了衢州文献馆,致力于收藏、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衢州地方文献。姜树发慕名前往,期望得到帮助。
“缅怀忠烈,勿忘历史!”刘国庆事后回忆,他听完姜树发的讲述后,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帮他完成心愿。
由于资料有限,刘国庆多方查询无果后,便将“寻觅抗日忠烈遗照”的讯息发到浙江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微信群中,立即得到了不少浙江省档案局领导和学者、鉴藏家的关注。
诸暨文史爱好者阮建根找到了姜翔翱参军前的关键资料;台湾海军退役中校袁英麟找到了电雷学校的一些旧档;绍兴藏家王海洋提供了不少线索;社会活动家王选也对此十分关切。
各种文献和线索如同雪花般汇集到刘国庆处,当然最让人期待的照片也似乎有了眉目。
2016年6月6日下午,刘国庆邀请姜树发来衢州文献馆辨认照片,姜的三个女儿担心父亲过于激动,坚持陪伴身边。
电脑显示屏上,陆续出现了电雷学校的毕业大合影、同学留影、学员球队合影,姜树发把脸贴到了屏幕前,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目光止于一张青年的肖像照。
老人嘴角微微抽动,想说又不敢说,直到刘国庆移动鼠标,照片下露出“助理员姜翔翱”几个字,老人先是沉默了一会,尔后眼睛开始泛红,话语哽咽。
女儿们找出姜树发年轻时的照片,比照爷爷后连连说像。二女儿姜秋霞说:“这下爸爸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这张照片是姜翔翱参军前,作为浙江省立体育场职员的留影。”刘国庆在一旁解释。
姜树发回想起老家宗谱中的一段记载,父亲自南京钟南中学高中毕业后,曾在浙江省立体育场做过管理员,一切都与历史相吻合……
从体育场到战场,姜翔翱实现了人生抱负,而作为儿子,姜树发也终于为父亲的一生找到了应有的评价和归宿。
如今,80岁的姜树发只有最后一个愿望: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追认姜翔翱的“革命烈士”身份,“让那些沉没的烈士回家”。
毕竟,他们的故事不该被波涛吞没。

海军史研究会顾伟欣绘制的CMB型鱼雷艇是电雷学校从英国进口的,姜翔翱任艇长的“史34”鱼雷艇也是这一型号。

扫码分享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