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销大村的焦虑:走橘园看转型系列报道之二
衢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衢州新闻网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记者 胡晨敏 通讯员 姚宏东
7月5日,柯城区姜家山柴陈村村民主任柴建位来到陈坊自然村六一水库边,和其他村干部商量着接下来的流转工作。
柴陈村是我市有名的柑橘产销地。近年来受到柑橘滞销的冲击,村里种植柑橘的农户越来越少。夏晓红是陈坊自然村较早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的村民之一,她家里有四五亩橘子地。“去年我们家收上来一万多斤橘子,品相不好,才卖了2000多元,算上人工费、农药,都是赔本的。”夏晓红说,丈夫在外打工,年底总能拿回四五万元,种橘子还不如打工来得实在,所以流转政策一出来,她很快签了字。
但村里仍有不少人对流转抱有怀疑态度。“种橘子,辛辛苦苦一天下来,收益也就二三十块钱,不值当。”夏晓红说出了其他村民的顾虑。种了多年柑橘,橘农们的信心已经不复以往,对于柑橘还能转型升级到什么程度,他们仍持观望态度。
柴陈村的柑橘贩销户却已经行动了起来。柴建位介绍,他们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名下,然后再由各个柑橘贩销大户成立的合作社承包。目前已有10多个贩销大户提出承包意向。
叶志荣是其中的一个。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柑橘贩销,也见证了衢州柑橘从畅销到渐渐被市场淘汰。叶志荣说,作为每天和市场打交道的贩销商,他们更能把握住市场需求。在土地开始流转后,他向村里表达了自己希望承包50亩的意愿。但对于具体要种植什么,叶志荣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想法,“到时候出去跑跑看,看市场上什么卖得好,我们也可以试试。”
柴建位也是柑橘贩销户。他的想法和叶志荣也差不多,先把土地流转过来,至于种什么,他也没有最终决定。
拥有种植技术的橘农对种植柑橘失去信心,而对柑橘转型有着强烈欲望的贩销商尽管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却缺乏真正系统的指导和种植技术。这或许是柴陈村柑橘转型中的关键难点所在。

随机文章